前言

先天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经验使深圳在两岸的交流中处于关键性位置,随着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必将使它在整合两岸四地艺术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基于对这一趋势的判断,在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大力支持下,继2009年举办“出境——广深港澳当代艺术展”之后,何香凝美术馆推出“蝴蝶效应——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 

“蝴蝶效应”一词是在1963年由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首次提出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挥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它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而巨大的连锁反应。两岸四地历史文化来源和当下面对的世界的共同状况决定了他们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客观存在,也预示着通过不同规模、层次的讨论,以整合各自资源,建立区域化艺术活动的可能性和现实紧迫性。 

为此,我们充分发挥讨论、考察、创作、展览等不同研究方式的优势,尽可能真实、立体地呈现两岸四地艺术家所能够体现出在个体差异和群体趋同上的表现。通过策展人与参展艺术家以及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他们各自的性格在身份变迁、历史记忆、个人想象、现实依存等具体条件的作用下逐渐清晰、鲜明,在经过视觉方式的转换后,又细致入微地放映到相应的作品上。与作为视觉转换结果的17位参展艺术家的18件作品一样,在“交流”这一大框架下所产生的形之于图文或默识于心的东西也是构成变动不居的“蝴蝶效应”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既丰富了当代文化艺术创作中的生态化和有效性,又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从区域的角度揭示了另外一条追寻现代中国的线索。 

对积极推进“两岸四地艺术交流”制度化工作的何香凝美术馆来说,我们期待“蝴蝶效应”在以自己的象征性体现历史的同时,能够通过持续不断的探索影响两岸四地一起建构未来的视觉景观。